北京正智遠東
                                                                                      中國領先化學品法規服務機構

                                                                                      微信掃一掃,關注正智遠東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知識庫 > 產業研究

                                                                                      農藥殘留新標8月實施:新增1357項指標

                                                                                      時間:2014-05-16 15:35:43  來源:農資導報  點擊數:

                                                                                       2013年中國累計生產化學農藥318.95萬噸,比上年增長1.64%。作為糧食豐收、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化學防治仍然是防御重大蟲害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日前,行業關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量》(GB2763-2014)已由農業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并將于今年8月1日起開始施行。與原有標準相比,修訂后的新標準增加了65種農藥、43種(類)、1357項限量指標。對于這一變化,農藥企業有何感想?高毒農藥的命運又將如何?為此,中國化工報記者走訪了多家企業負責人和業界專家。

                                                                                      藥效失效不容小覷

                                                                                      ●16個農藥品種獲得正式登記,殺蟲劑占30%

                                                                                      ●高毒農藥的市場份額仍占有5%

                                                                                      “新標準在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上都有顯著提高,力求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為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法定的技術依據。即將實施的新標準標志著我國食品中農藥殘留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汪建沃對中國化工報記者說。

                                                                                      “殺蟲劑的發展是從無機和植物源殺蟲劑開始的,之后是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菊酯類殺蟲劑、雜環化合物。殺蟲劑的發展是整個農藥發展史中發展最快,也是最多姿多彩的一筆。截至2013年,我國16個農藥創制品種獲得了正式登記,其中殺蟲劑占了約30%。”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會長李鐘華如是說。作為全球第一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目前我國有2400多家農藥生產企業,生產的原藥品種達到600多種,農藥產量已達300萬噸(折原藥),產值超過2600億元,農藥行業為保障糧食安全、農業的穩定增產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

                                                                                      我國農業病蟲害發生非常頻繁,常年發生的重大病蟲害有100余種,每年農藥使用量高達200多萬噸。但由于國內企業生產和使用的農藥品種多以乳油、可濕性粉劑等傳統劑型為主,行業存在大量使用有機溶劑、粉塵飄移、分散性差等局限性,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多萬噸農藥,僅1%發揮了效能,其余99%都散逸到環境中了。”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植物保護部姜勇博士說。

                                                                                      截至2013年底,國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達到33個,但高毒農藥的市場份額仍占有5%,具有較高毒性的有機磷農藥有40多個品種,每年產生高含磷廢水近200萬噸,普通含磷廢水更高達1000萬噸。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坦言,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我國農藥企業在設備和技術上至少落后30年,而更為棘手的是,經過多年連續施用,我國一些殺蟲劑已經面臨害蟲抗藥性的嚴重挑戰,抗性發展速度甚至已經超過了新藥劑開發的速度,這應當引起行業足夠的重視。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張友軍也表示,我國蔬菜蟲害逐漸加重。外來入侵的粉虱、斑潛蠅、西化薊馬、馬鈴薯甲蟲已成為我國蔬菜的最主要害蟲之一,且給國內蔬菜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此外,由于行業中的企業多數規模較小,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一些企業甚至隨意在產品中添加登記以外的隱性成分,無形中加劇了農藥殘留超標的程度,造成毒豇豆、毒生姜等安全食品事故時有發生。

                                                                                      行業升級緊鑼密鼓

                                                                                      ●12種高毒農藥面臨替代

                                                                                      ●新煙堿類殺蟲劑逐漸走俏

                                                                                      眾所周知,違規使用高毒農藥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禍首。去年以來,政府密集出臺的多項環保政策使得高毒農藥品種的替代進程加快,而制劑市場門檻的提升也有利于抑制過剩產能,形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4年4月29日,工信部組織編寫的《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正式出臺(簡稱“計劃”),該《計劃》提出支持農藥企業研發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新品種,對12個高毒農藥產品(殺撲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克百威、滅多威、滅線磷、涕滅威、磷化鋁、氧樂果、水胺硫磷、溴甲烷、硫丹)實施替代。同時,該《計劃》與此前推出的《農藥乳油中有害溶劑限量標準》相互呼應,力爭從研發及溶劑使用等多個角度入手,推動行業清潔生產步伐。

                                                                                      “規范市場秩序關鍵要加強引導和監督管理,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積極推進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補貼,引導農民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二是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農藥,違規使用劇毒、高毒農藥的處罰和曝光力度,以起到威懾、警醒作用,達到‘重拳出擊,重典治藥’的目的;三是進一步加快淘汰高毒、高殘留、高風險農藥品種步伐,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建立健全高毒農藥規范化經營管理制度,堵塞高毒農藥違規流入市場渠道。”《農藥市場信息》主編顧旭東說。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要建立起法人負責制度,強化產品全過程的質量監督,努力生產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境友好型農藥,達到以產品贏市場。同時,國家也應該通過建立創業投資資金,鼓勵金融、投資機構對生物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對此,李鐘華表示,“要在行業中鼓勵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并對實施效果顯著的項目給予獎勵。在這一過程中,誰能快速把握政策脈搏,將高毒替代、清潔生產和環保措施落到實處,誰就將成為最后的贏家。”

                                                                                      “今后植保公司完全可以擔當起控制農藥殘留物的重任,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張友軍建議,國家應加強監管,建立農藥銷售使用追溯體系。所有備案農資、農藥經指定的經營機構加貼標識后,方可分銷、專供。農戶購買農資產品時,只需在多媒體信息查詢機上掃描,就能知道所購買產品的生產者、產地、藥物殘留等各種信息。一旦發現農藥殘留超標,就將追究生產廠家、銷售商以及種植大戶的責任,確保農資產品“來得明白、銷得清楚。”

                                                                                      “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雖有214個品種,但常用品種只有20多個,且市場正面臨著逐步萎縮。擬除蟲菊酯類、沙蠶毒素類殺蟲劑仍被關注,但未來也將逐步被淘汰。而新煙堿類、苯甲酰脲類、酰肼類、嘧啶胺類、大環內酯類、雜環類、雙酰胺類等殺蟲劑正在逐漸壯大。”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教授宋玉泉表示,隨著人們對環境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綠色化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科技研發保駕護航

                                                                                      ●中化投資億元用于農藥創制

                                                                                      ●生物農藥逐漸成為研發熱點

                                                                                      “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合理使用農藥產品暴露出的抗體、毒性以及環境風險等問題越來越多,所以研究人員需要不斷創制新農藥,以對農藥進行取代。”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吳志鳳副處長說。自1995年以來,我國建立了多個國家級農藥科技創新平臺,參與農藥創制工作的不僅有研究院所,還包括了行業內的龍頭企業。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創制的殺蟲劑取得臨時登記38個,其中16個品種取得了正式登記。其中包括:四川省化工研究院創制開發的硝蟲硫磷,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呋喃蟲酰肼,大連瑞澤農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丁蟲腈(丁烯氟蟲腈),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硫肟醚,華東理工大學、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哌蟲啶,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倍速菊酯(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氯氟醚菊酯以及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創制的四氯蟲酰胺。而作為央企的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在2013年底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1億元用于支持新農藥創制。

                                                                                      “目前發展生物源農藥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這是實現國內農藥行業轉型升級,也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必然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興如是說。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每年投入30余億美元用于新農藥的研發,而生物源農藥更成為關注和開發的熱點。此外,農藥的其他功能不斷被發現,已經從單純的對病蟲草害的防治發展到增加抗逆性、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等全新的領域。”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吳志鳳副處長介紹,傳統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逐步遭到淘汰,擬除蟲菊酯類、苯甲酰脲類、噠嗪酮類、新煙堿類及吡咯類、嘧啶胺類、酰胺類殺蟲劑等新產品逐漸占領市場;此外,微生物源農藥創制也形成了如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依維菌素、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等多種體系。

                                                                                      近期,跨國公司掀起了新一輪對生物農藥公司的收購潮。有咨詢公司研究預測,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的市值將達32億美元。而國內《農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到2015年,高效、安全、經濟和環境友好的農藥品種占總產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殘留品種產量由5%降到3%以下,這無疑為生物農藥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全國農技中心研究員李永平表示,雖然國內生物農藥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像阿維菌素等生物殺蟲劑的使用面積卻很小,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農藥使用成本較高,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苛刻,藥效表現慢,導致推廣難。對此,他建議,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購買低毒生物農藥的農民進行部分補貼,有些地方的補貼力度達到市場價格的50%,成為推動生物農藥發展的析動力。

                                                                                      此外,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發展納米農藥新劑型也成為國際農業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近10年來,美國、歐洲、巴西、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均相繼開始了相關研究工作。美國環保署(EPA)以及歐洲議會已經頒布了關于納米農藥生產與使用方面的管理規則,美國先正達公司已經開始向市場推出了納米殺菌劑農藥新產品。

                                                                                      “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創制高效、安全的綠色農藥新制劑,降低食品殘留與環境污染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海信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我國的納米農藥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作為我國納米農業領域的首個“973”計劃項目,由農科院環發所牽頭的“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提高農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基礎研究”已經啟動,該項目創新性地將納米科技與農藥相結合,在緩解傳統化學農藥殘留污染方面進行的積極探索與開拓性嘗試。

                                                                                      合規咨詢微信平臺:     China_PSRA
                                                                                      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北路199號摩碼大廈2006室(總部)
                                                                                      david.chang@chinaoci.com , oci.services@oci.net.cn
                                                                                      隱私政策/Privacy Policy
                                                                                      北京正智遠東化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6050177號-1  

                                                                                      English Consultation

                                                                                      中文顧問座席

                                                                                      毛片免费全部播放完整